“汤包”发家致富路
“汤包”创建于1995年,于1998年注册成立西安汤包餐饮有限责任公司,下辖西安十六家连锁店、一个配送中心,分公司遍布咸阳、宝鸡、深圳等地。经营品种以各色汤包为主,辅之黄桂粥、各种特色凉热菜、蒸碗等共八大类一百多个品种。2002年“汤包”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陕西省有名商标”。
1991年,19岁的张安新来到西安一家回民汤包店打工,在厨房工作。这是一家回民私人开设的小吃店,地方不大,但宾客满座。他想:这小小的汤包老少皆宜,南北方人都能接受,这种陕西风味小吃应该从作坊式的小店走出去,向全国推广。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在工作中处处留心,掌握了传统的汤包工艺方法。之后他经过反复的尝试,觉得汤包可以有更多的变化,于是自己试验了海鲜、鸡肉、虾肉、鸭肉馅的汤包,为了使汤包更有营养更美味,他还试着在肉汤中加人中药材来调和油腻的感觉。
在舅舅的支持下,他考察了地段,1995年在韩森寨开了一个试验的小店。没有想到,这个小店使他挖到了优先桶金。
来店光临的人吃了之后,都赞不绝口,汤包店逐渐远近闻名。有了人气,他觉得需要一个响亮的名字来为他的汤包店命名,他在家排行第六,就叫“汤包”吧。1995年9月26日,“汤包”的招牌挂在了西安当时繁华的地段文艺路上。自此,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把汤包店做成特色餐饮品牌
四年之后,他不仅还清了向舅舅借钱开店的资金,而且还将文艺路店由一层改成两层,扩大了营业面积。这四年来,他和员工一起包包子,晚上累了桌子一拼就睡着了,有时忙得自己都没时间做员工餐,只能叫很便宜的盒饭吃,时间一久,体重下降到只有48公斤,人家都笑我真的成“小”六了。不过这几年的苦也不是白熬的,西安人几乎人人都知道文艺路的汤包好吃不贵,电视台还请他去教大家汤包的吃法。
汤包,也就是灌汤包,由回民将汤包发扬光大,牛肉和羊肉是主打的口味,配上香甜的黄桂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安是招待外宾和的美味小吃。汤包有汤人人都知道,但是由于吃法不当,很容易烫伤嘴。参加完电视台节目录制后,他想,汤包吃法怎么能变得易记顺口?于是他左思右想,为汤包谱了一个汤包《吃法口诀》:“轻轻夹,慢慢晃,戳破窗,勺接汤,先吃包,再喝汤,既文雅,又排场。”口诀在店内和广播电视媒体上传播开来。“汤包文化”就在这个口诀中开始了。
他想,他不仅仅是在卖包子,而是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做,“汤包”这个名字不能只是一个汤包店的名字,它要成为一个陕西特色的餐饮品牌。
他在考察了上海、武汉、扬州、天津等地的汤包,了解南北方人不同的口味后,推出了自己品牌的系列汤包,满足了不同年龄顾客的需要。
2002年“汤包”先后被认定为“陕西省有名商标”、“陕西省商业品牌企业”。“汤包”、“荷香粉蒸肉”、“小六辣子鱼”被认定为“陕西名菜”。2004年10月,“小六”被商业联合会评定为“商业品牌企业”。
小吃里的大文章
陕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企业效益不好,职工实现目标减少,人们的消费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决定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呈“枣核形”,中间大,两头小,而占绝大比例的消费层是大众百姓,从实际情况来看,来店消费的大多是25至60岁的个人消费者。开始连锁店经营后,他定位于经营要面向工薪族,要面向大众百姓。只有踏踏实实地为百姓服务,争取降低成本多销,才是时间久之道。所以炒菜只保留了消费者喜爱的部分品种,汤包和凉菜荤素搭配,风味多样化,价格则以中低档为主,一般就餐十几元就可美餐一顿,亲朋好友团聚消费也仅仅几十元。因此,各店每到饭口时,总是生意不错。
常言道:众口难调。要使汤包适应各地人的口味,使南来北往的人都能接受,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调制、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配料标准。有人认为灌汤包子油腻,他就调整了汤的浓度,有人希望汤包不要太咸,口味宜清淡,他又调整了用料,使汤包成为适应各地人口味的、口感鲜美、咸淡适宜的快餐食品。除保持原有风味的汤包外,又推出大肉、双色、金瓜、野菜、紫菜等各色汤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汤包虽然是经济食品,但却以酒楼、饭店的标准选址、装修,店内的设施也尽可能地有档次、适用,如各店都配置了电视、空调、精致包间、洁净的洗手间等。店堂内干净卫生,环境雅致,加上服务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使你十分钟内即可吃上现包现蒸的可口汤包,难怪顾客赞扬说:“这里是小吃店的价格,酒楼的就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