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李庄白肉,简称李庄白肉,全名为“李庄刀口蒜泥白肉”,是四川宜宾历史文化名镇李庄的汉族传统美食,选用皮薄肉嫩、肥廋比例恰当的“长白山”或“约克”或“巴克夏”猪肉,加以多种酱料制成,肉肥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约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有清香爽口,肥而不腻,咀嚼化渣等特点。宜宾李庄白肉,简称李庄白肉,全名为“李庄刀口蒜泥白肉”,是四川宜宾历史文化名镇李庄的汉族传统美食,选用皮薄肉嫩、肥廋比例恰当的“长白山”或“约克”或“巴克夏”猪肉,加以多种酱料制成,肉肥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约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有清香爽口,肥而不腻,咀嚼化渣等特点。川菜、凉菜。
遵循传统的李庄白肉“守则”,传统的川菜特色:白肉肥瘦适中,鲜辣爽口,下酒的好佳肴。
李庄农副产品出产十分丰富,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李庄白肉经过历代厨师的探索、总结和提高,使之达到炉火纯青,成为李庄一个远近驰名的金字招牌。因此才有“到了李庄不品尝李庄白肉等于没到李庄”一种说法。制作李庄白肉,主要集中在选料精、火候准、刀工绝、调料香四个要素上,缺一不可。
李庄白肉选料必须是饲养时间在一个以内,不喂添加剂、皮薄肉嫩、肥廋比例恰当的“长白山”或“约克”或“巴克夏”猪为佳。可作李庄白肉的原料即猪后腿将臀部去掉一刀之后的部位,俗称“二刀肉”,每头猪仅有三公斤左右。因为这一部位的肉质佳,肥廋匀称,无泡少筯。成菜后肥廋连接紧实,不脱层分离,给人以感观美。
李庄,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宜宾李庄,古为六同郡治所,曾作南溪县城,民国时是“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而今已是“历史文化名镇”了。
到过李庄的人,看见风韵犹存的明清建筑,听到风起云涌的历史故事,品尝风味独特的“李庄三白”,无不心服口服。
李庄的“三白”:一是白肉,二是白酒,三是白糕。
李庄白肉是一道传统名菜!它是经过历代厨师不断探索和总结的产物,终于达到炉火纯青,成为远近驰名的金字招牌!
李庄白肉的制作,主要体现为“选料精”、“火候准”、“刀工绝”、“调料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亲眼目睹李庄白肉的制作,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享受。
白肉选料,必须是饲养一年以内,不喂添加剂的皮薄肉嫩、肥瘦恰当的“长白山”或“约克”或“巴克夏”猪肉。因此,可作李庄白肉的原料,就只有猪后腿将臀部去掉一刀之后的“二刀肉”,每头猪也就只有三公斤左右。这个部位的猪肉肥廋匀称,无泡少筯,质量上佳,成菜之后连接紧实,肥廋不分离不脱层,给人美感。一经看见,便会食欲大增。
选材妥当后,便将“二刀肉”刮洗干净,用冷水将其下锅煮熟。其间,需要除去煮出的血沬,保持90度水温,一旦水沸即加凉水,使其从外到内受热均匀。约30分钟后,用竹签刺入,若无血水冒出,表明肉已煮熟,随即捞起,放在凉开水中浸泡,以防“结皮”影响刀工。
刀工是李庄白肉的一绝。它既是技术性极强、要求极高的工序,也是白肉成功与否的关键。片制之前,先将熟肉捞起,等到“收汗”后,将其放在不打滑又吸水的毛巾上进行“片制”。片肉时,厨师精力集中,刀从猪皮面上而入,然后凭借感觉进刀片肉。在手艺高超者的手中,不一会儿,肉片便厚薄均匀,长达20至30公分,宽15至20公分,厚仅1至2毫米,薄能透影。然后,他们将片好的肉片平铺瓷盘,或者卷筒装盘,造型出堂,给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美感。那可真是“刀刀讲究,片片爽口”哟!
厨师们用七星干椒、花椒、大蒜一同舂成糊状的“糍粑椒”,加进酱油和适量味精、白糖、麻油、葱花进行调制,酌情加减麻辣之味。至此,色鲜、香浓、油亮、蒜多的调料,就大告功成了。
当兴致勃勃的顾客们,听着李庄的有趣故事,纷纷将白肉蘸上调料,送入口中时,便会顿觉清香爽口,肥而不腻,咀嚼化渣,回味无穷,没齿难忘。
其实,李庄白肉的原名,叫做“李庄蒜泥裹脚肉”。
抗日战争中期,为避战火,一批学术机构迁到川南李庄,大量名人纷至沓来。他们安下书桌,焚膏继晷,在风雨飘摇中延续着中华文脉——这让李庄草木沾恩!
有一天,国立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陶孟和博士,慕名去“留芬饭店”吃“蒜泥裹脚肉”时,看到裹脚肉肉片阔大,要用筷子一圈一圈地缠绕,然后再蘸味而食。他既被白肉的色香味所吸引,不禁赞不绝口。同时,又觉得这道菜名实在不雅,有损如此美食。餐馆老板就趁热打铁,请他赐名。陶孟和沉吟片刻说:“这道菜讲究刀工,而且作料也很独特,蒜泥必不可缺,就叫‘李庄蒜泥刀工白肉’吧!”
同桌食客齐声叫好,老板听了拍案叫绝。就这样,“李庄蒜泥刀工白肉”此后便流传开来,慢慢地又被简称为“李庄白肉”, 成为古镇李庄的一张美食名片,一直延续至今。
至于,有人说李庄白肉是由周武王起兵伐纣之后,共同举事的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的肉“割成大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变而来,那就只能听之任之了,或许与宜宾古代的僰人有些牵连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