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批量销售”促民族服装品牌奋起
据了解,2006年鞋类制品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2%,而欧盟一直是鞋类特别是皮鞋大的外销市场。据轻工工艺进出口商会统计,去年输欧鞋类产品总销售额达到17.8亿欧元,而高峰时期这一数额更超过20亿欧元。欧盟实施反税措施以来,鞋企受到了十分明显的影响,皮革工业协会制鞋分会统计数据显示,与2006年相比,去年输欧皮面鞋产量降低20%,约合4000万双,相当于减少约2万个就业岗位,整体出口额也下降了约15%。以浙江奥康这家大和具竞争力的民营制鞋企业为例,出口增速迅速从30%下降到10%。为此,一些鞋企想西进俄罗斯、南下东南亚、拓展拉美等应对策略,但受制于居民实现目标和消费偏好等因素,这些地区往往更接受皮革鞋类,皮鞋的市场空间却较为有限,欧盟皮鞋市场愈发显得重要;也有一些鞋企试图采取绕过采购商直接经营、提升产品品牌附加值等经营策略。针对反税这一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一批勇敢的鞋企开始选择拿起法律工具进行抗争,奥康就是其中显眼也是积极的一家企业。
金融危机引发贸易保护主义 上海社科院亚太问题王泠一认为,欧美屡屡提出对产品进行反案调查的原因,无非是希望保护本国市场,同时也保护本国国民的就业率。而基于我国目前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这样的摩擦,事实上是很难避免的。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制造业,大部分与欧洲正在衰落的产业重合。王泠一说,直到现在,欧洲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其本地制造业的信心严重不足,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就顺理成章了。期望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和各进口国之间,能构建起一个的行业对行业、协会对协会的协商机制。 王泠一认为,不论是陶瓷、制鞋还是钢管产业,不仅集劳动密集和资源消耗于一身,同时又是低收银、低实现目标的低端产品。从这一角度来说,我国的出口产业也需要自我反省。除了据理力争、保护自身权益外,我们也应该想一想自己身上的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尹伯成表示,欧盟也好,美洲也好,敢于屡屡拿出口的产品开刀,反映了我们自己也有软档,而这软档,就是产品自身的可替代性。无可否认,尽管制造的物美价廉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公认的,但去掉了低廉的价格这个决定性因素,我国出口的产品,从科技含量和创意上,都不具有优势。
反也是品牌的机会 尹伯成认为,低价,不可能永远成就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谈判桌之外,生产企业应当致力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原创性,与此同时,持续了多年的制造业工人的低工资和对资源的大量开采,有关部门都应当高度重视。制造,是到了该革新的时候。
1988年8月8日创立的奥康集团,在发展之初并没有借助日期8的吉利。那时的鞋业正因为温州假鞋事件而进入一场信任危机。1987年8月在杭州的那场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上千双温州鞋,也烧掉了很多人对于鞋业的信心。但同样是温州人的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认为那场大火是一个契机,而正是借助那场大火,奥康在十几年间成为了皮鞋业的领军企业。
20年后的今天,当欧盟反的大棒挥向鞋业时,王振滔将奥康变为世界品牌的契机又到了。所谓乱世出枭雄,越是面临产业革新,也越是企业发展的机会。当反关税让很多鞋企不堪重负地退出时,奥康在洗牌后进一步树立品牌的机会也就到了。于是,我们发现在欧盟裁决向生产的皮鞋征收16.5%反税的18天后,奥康也因此成为鞋业口碑为王个运用法律工具抗诉欧盟鞋类反的企业。并且在2006年,针对欧盟反矛头,王振滔积极奔走,游说国内百家鞋企一同抗议欧盟鞋类反宣言,还独自一人代表制鞋企业,出席西班牙鞋业论坛抗议欧盟对华的反。
当媒体把反优先人的头衔戴在王振滔头上时,奥康的反战略已然初见成效,人们不仅在买鞋时知道了奥康,更是在心里记住了这个品牌。不过这仅是一个开始,OEM并不是奥康的长远之计,要打开更大的海外市场必须在海外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令人意外的是,诸如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境外知名媒体也对奥康的上诉时间进行了焦点报道,当老外也不经意间发现了他们多年穿的鞋可能来自的时候,奥康也被他们意外地认知。我们如今正在和几家英国知名鞋业公司进行并购谈判。王振滔对记者表示,他们将利用收购的方式逐渐打开欧盟的品牌市场。借助反这把火,奥康的品牌之路正在进入欧洲。
对于奥康来说,只有创立一成不变。2006年的奥康力争成长为营销标杆,打造鞋业很强品牌,成为鞋业发展困境的破局者。奥康人的决心是:要让奥康走出的一小步,成为鞋业界迈向世界的一大步。2005年在鞋业的多事之秋,面对反的巨大压力、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国外巨头的虎视眈眈,王振滔带领奥康实现了业绩的增长,成为鞋业发展的一个典范。由他斥资10亿与重庆市璧山县共同打造的2600亩工业园区正式被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西部鞋都,开创了一个企业与政府联合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的新时代。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对于奥康来说,只有创立一成不变。王振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