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连环画创作者开启动漫大道(二)
转型漫画界初尝失败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来自海外漫画业的信息给了金城很多有益的启发。特殊是当时香港闻名漫画人黄玉郎将漫画由单纯个人创作转为产业化运作的模式深深感动
了金城。
“当时黄玉郎如日中天,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穷小子,就靠画漫画打造了自己的杂志社、出版社、印刷厂和报纸,甚至使自己旗下的漫画公司成为全球家上市的漫画企业,令我深感震撼。”金城感叹:“当时就觉得自己看到了曙光。”但当金城怀抱梦想回到哈尔滨预备注册一家连环漫画公司时却遭到工商局大泼冷水。“哪有这样的公司?不就是画画吗?你自己回家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吧。”金城回忆起工商局工作职员对其说的原话。无奈之下,金城只能以工作室的形式开展创作。撑到第二年春天,由于出版社不再出连环画,杂志也不再接收稿件,工作室难以为继。1992年,金城再努力了一把,但两个月后,再次失败了。
金城以为,前两次创办连环漫画公司的失败经历没有磨灭掉他的幻想,反而给了他难得的实践课,让他懂得仅仅有经营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控制更多作者资源,并拓展发行等其他相关渠道。
从1992年起,为了寻求更多适用于漫画公司的渠道,金城积极参与媒体经营来获得出版市场的经验和资源。按金城自己的话,这一次他是孤注一掷了,由于随着自己离开连环画创作,画画水平已被同业抛开,不可能再回到那个圈子了。
主动求变培育市场
正当金城还在努力扩展其市场资源时,于1995年出台了一个扶持卡通的“五一五五工程”。金城表示,“这消息令我精神为之一振,这一次市场机会应当是接近成熟了。在这个东风的感召之下,我希望能够再尝试一次。”
1997年,金城第三次创业,以160万元在北京注册了一家漫画公司。但现实是,那时国内销售商基本做的是盗版的日本漫画,当金城带着自己的漫画杂志《时代漫画》找人发行时,人家翻一翻就说,读者不爱看原创,就爱看日本的。尽管金城靠着磨嘴皮、套近乎,终于说动部分销售商,但由于《时代漫画》主导不了整个市场,出版的漫画也赚不了钱,只出了8期就无疾而终。创业第二年,考虑到公司需要更好的经营环境和节约经营本钱,金城把大本营从北京搬到当时动漫氛围更好的广州,并把公司改名为漫友文化,创办《漫友》杂志。
不甘心再次失败的金城决心从经营模式上进行改革。
“既然当时主导漫画市场的是日本漫画,那我们在做原创动漫的同时,为什么不能为国内动漫迷提供更多日本漫画背后的故事呢?”于是金城不再一门心思做原创,而是将重点放在培育市场上,主感动漫资讯,实在就是“日本动漫”资讯。
借着日本动漫的汹涌势头,《漫友》这本以资讯为主打的刊物发展极快。到2002年,《漫友》发行达到20多万册,再加上其他项目,漫友文化的销售额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
也是在此时,金城优先次提出了“动漫”的概念,转变了此前动画、漫画分属两个不同阵营的格式。事实证实,金城的“动漫概念”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当时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动画”,和一直遭遇误解而上不了台面的“漫画”,优先次达成了概念上的同一。动画为漫画正名,正是金城所走的优先步妙棋。
坚持原创打开销路
“我自己是画漫画出身的,我总觉得孩子一定要看自己的漫画。”尽管主感动漫资讯为《漫友》杀出一条血路,但醉心本土动漫事业的金城仍然希望培育人自己的动漫,于是开始在日本动漫资讯中夹带原创漫画。不过在杂志这样操纵的初期,所带来的结果却是,“原创增一寸,发行量降一尺”,读者和发行商都不买账。
金城这次坚持下来了。为拯救发行量,他变着法子讨好读者和争取经销商。“一方面,随杂志附送小礼品,什么冰箱贴、笔袋、课程表、小笔记本、海报等,以此吸引读者。另一方面,积极与经销商交朋友,各种方法,不断给经销商足够信心。”金城表示,在这过程中,培育了动漫的出版经销市场。
而在原创漫画图书策划出版方面,金城指出,当时的漫画市场被日本和美国作品占据大部分,自己的原创动漫作品市场很狭窄。经过反复对比考虑,金城选择从引进港台作品入手,由于香港、台湾地区的漫画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都是人,大家的创意和需求都是相通的。”
金城引来的优先位台湾作家就是敖幼祥,引进其《乌龙院》系列漫画。但当初引进《乌龙院》时,几乎所有经销商都否认这个项目,由于这部作品在两年前出版过一次,结果卖不出去。
但金城看好《乌龙院》的娱乐性和敖幼祥本人的活力,执意引入。金城当时想了一招:以新作带动旧作。让敖幼祥创作新作,每个月不断地有新作面市,以此带动读者对旧作的关注。这种策略后来取得了成功,“现在这部作品,我们只要推出新作,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从几十万册开始发行。”